面对当前铜、铝、塑料等原材料价格处于高位、政策监管加严、生产标准不断升高、出口国外受限、专利保护力度提高……一切的一切,使我们离曾经的“幸福生活”越来越遥远。
本土电线电缆企业究竟该如何应对成本的不断上涨?这是很多线缆企业都在关心的事情。
“在国内和国外市场开发难度都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成本控制是目前最有效的竞争手段。我们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这一系列的环节都做了严格控制,在保证优质产品的同时把产品成本降下来,从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了良好的利润。”某线缆企业高层面露喜色地说。
对此,有线缆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上述企业这种单纯地削减成本的做法并不是都能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因为降低成本一般的做法都会考虑降低原材料的购进价格或档次;或者减少单一部品的物料投入;或者考虑降低工艺过程的工价,从而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这样是十分危险的,不仅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企业劳力资源的流失、甚至失去已经拥有的市场。
该人士继续表示,虽然高成本的确会对原本以低成本竞争为核心的电线电缆产业带来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从积极的一面看,高成本促使我们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中的粗放成分现在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抓住这个时机,高成本很可能成为我们真正转变增长方式的有效刺激因素。
回顾以往的低价竞争,可以发现不少线缆企业的功夫往往用在低端产品上,产品类同化严重,优不胜,劣不汰,阻碍线缆行业整体提升。特别在国内线缆市场上,由于线缆行业长期低成本竞争,大多数线缆企业都依靠降低产品价格争夺市场,把利润降到最低限度,出现线缆产品价格低、附价值低、利润低等严重后果,线缆企业因此缺乏持续发展的支撑,无法进步,线缆行业也无法提升。
如今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下,线缆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想方设法改变策略,以适应市场形势,线缆行业可能反而会获得提升的契机。据了解,国内的中天、亨通、宝胜等中国线缆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增加产品科技含量,让线缆产品质量和档次迅速提高,行业竞争力大大超过以往。这足可力证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后,不仅没有阻碍线缆行业的发展,反而更有力地推动了线缆行业品牌的快速提升,企业优质优价、优胜劣汰,迈入良性循环轨道。
因此,成本控制只是前提条件,重建企业竞争力才是中国线缆企业的重中之重,即你的质量可以不是最好的,价格不是最优惠的,但是你一定要为顾客创造价值。今后中国线缆企业要摆脱一味的成本层面的束缚,而品牌、技术、产品结构、产品升级被人们认为是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有效解决方案,此外,生产链、产业集群和配套能力也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来解读线缆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业内人士认为,线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指在企业持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能为企业带来价值性的,并使企业长时间在竞争中取得主动的优于对手的能力。显然这种能力范围很广,既包括生产能力又包括营销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又包括文化凝聚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上述的竞争优势仅限于产品或服务营销的竞争,而真正意义上的优势应该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全面地加以比较分析。
在线缆企业同质化的环境下,一个线缆企业的优势无外乎两点,就是过硬的技术和超值的售后服务,而服务的超值就体现在差异性上,但在目前高成本的形势下,差异性和低成本又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如企业采取成本领先或差异性来服务范围很广的市场,它就无法获得针对某一细分市场所产生的收益;
同样,企业想要同时获得成本领先和差异的竞争地位通常也是很难的,因为差异本身需要高成本,而成本领先需要降低产品标准化和降低营销费用,所以也就不得不放弃一些差异性。谁能解决这两者之间此起彼伏的关系,就能赢得市场的先机,令企业取得稳步的发展。
据悉,随着用户对线缆应用需求的提高,线缆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战国时代”。行业有识之士提出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决心大力发展应用合作伙伴,开发客户化应用,更好地满足行业用户的需求。这就是企业的竞争优势。
所以,在如此严峻的形式下,中国线缆企业必须在继续保持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竞争优势的培育,从过去机会型的发展逐步向能力型的企业转变。只有基于成熟组织能力的发展,才能够提高对于资源的获取能力和使用效率,才能够提高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的危机。这种成熟的组织能力,要求线缆企业真正能够建立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以长期发展为导向,兼顾多个竞争要素的平衡,以系统的视角进行决策。并通过在线缆产业链内延伸投资,增强产业资源掌控实力;或形成产业联盟,提高对用户的议价能力;加大线缆产品创新研发投入,提高线缆产品附加值;提高质量标准,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能;形成以品牌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关注最终用户需求,不断创新营销手段,使中国线缆制造企业走向更高层次的竞争模式,真正培育出长久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竞争优势是线缆企业整体的优势,不是指企业在某一个领域的优势。线缆企业某一方面的优势只说明企业在某一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处于上风。只有综合的优势才对企业的竞争力起着统帅的作用,才能支撑整个企业的发展。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作者:李建雄
|